戒毒工作如何调动社区资源?

作者: 日期:2023-08-26 单位:中国禁毒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本文】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是戒毒康复人员再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来自社区的人文关怀、出入相友和邻里互助对于促进戒毒康复人员生理脱毒、心理康复、社会融入效果显著。社区网格能够发动社工支持、家庭支持、同伴支持等多种资源进行帮扶,弥补戒毒康复人员在物质、精神、情感方面的匮乏,以物质、心理、法律等不同维度的措施,引导戒毒康复人员缩短与社会的心理距离,并与其他戒毒康复措施形成戒治合力。

社区支持“发动机”:资源下沉微网格

毒品戒治的关键在于摆脱毒品依赖。心瘾隐藏于个体的内在状态中,存在或祛除的内在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不清晰的,社区工作者和专职社工只能通过戒毒人员的行为表现和定期测毒结果进行观察和判断。即使外显行为未表现明显风险,也可能是因为在特定时间内未受外部环境的引诱,仅凭行为观测不能准确推断其是否摆脱毒品依赖。如果各项测试指标显示个体并未触毒,而戒毒人员能够意识到或体验到某种不确定的刺激之下心瘾的生理唤起水平,就会产生出一种难以驱逐成瘾性的自我贬抑心理,长此以往形成的习得性无助感更会缓慢地侵蚀人心,导致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脆弱者因此陷入复吸的深渊。

社区支持的作用就像一个“发动机”, 能够调动多种资源,通过动态管控、戒毒治疗、帮扶救助和就业指导全方位帮助戒毒人员戒除心瘾、拒绝复吸、恢复健康。为了争取相关职能部门、安置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支持,实现多方联动、多元投入,社区实时整合链接相关医疗、公益、就业资源,不断扩充社区支持的帮扶救助服务类型,搭建起帮扶力量与戒毒人员沟通的桥梁,让越来越多的治理手段和资源向基层下沉。为了将戒毒工作积极融入社区治理体系,社区将微网格治理摆在突出位置,科学划分戒毒人员监督管理的微网格, 由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社区戒毒志愿者组成三级网格力量,采取“一格多员”线下摸排跟踪与“一格一员”线上综合采集的方式,对戒毒康复人员的信息更新上报。通过精准掌握社区戒治过程中复吸风险较大的戒毒人员日常动态,联动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介入措施,针对戒毒康复人员的帮扶监督机制和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得以强化,这有助于营造出更具包容性、有效性、可靠性的社区戒治环境。

家庭支持“加速器”:重建亲密关系

心瘾即生成于内在精神领域顽固的心理依赖性。在药物的精神效应作用下, 戒毒康复人员将全部身心、思维、注意力都投向心瘾的满足,影响了自己与家人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导致其家庭关系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一方面,父母伴侣的疏离使他们在精神和情感上极度匮乏、内心封闭,心理上的松动让他们将未满足的亲情寄托转移至毒品。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关爱的缺失,部分戒毒康复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规则和边界意识模糊,在成长过程中比同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和越轨行为。

家庭支持的作用就像一个“加速器”, 亲情的纽带与情感的输出是消除心瘾的基础。帮助戒毒康复人员重建家庭亲密关系, 以温暖亲情的感召力牵制心瘾的诱惑力,唤起戒毒康复人员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脱毒意志,才能逐步将错位的情感寄托拉回正轨, 消除心瘾。社区可以将扶助特殊家庭的困境儿童作为推动家庭关系恢复的切入点,通过增强社区在协调特殊家庭成员之间利益诉求的重要功能,发挥化解家庭矛盾的重要作用,弥合戒毒康复人员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情感缺失。

首先,常态化摸底排查特殊家庭未成年子女的基本情况。社区网格员通过核查戒毒康复人员家庭的人口台账摸清底数,实时了解未成年人受教育情况。

其次,协调相关部门为符合条件的孩子申领基本生活补贴,解决入学教育问题,同时发动禁毒社工、社区居民、志愿者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日常照顾,避免他们因父母行为不当、缺失陪伴而导致的身体和心灵出现创伤。

再次,帮助戒毒康复人员与其未成年子女建立亲子情感互动通道。父母吸毒的社会标签易触发未成年人的污名意识,在生活中各个层面排斥的感受会让他们将遭受的痛苦归咎于正在戒毒的父母。坦诚的沟通是重拾戒毒康复人员与其子女家庭身份感、修复亲子关系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须相互理解和鼓励才能消除彼此误解。为化解吸毒所带来的家庭成员集体性的心理创伤,社区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庭成员开展互赠书信、心理咨询等活动,增进情感联系,重拾个体在家庭中的身份感。家庭成员的接纳和关爱是弥补戒毒康复人员心理缺失的一剂“良药”,稳定的家庭支持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抵御久驱不散的心瘾诱惑。

同伴支持“催化剂”:提供情绪价值

无法脱离毒友是戒毒康复人员心瘾难除、复吸率难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毒品的成瘾性决定了戒毒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瞬时行为,曾经的吸毒经历迫使戒毒康复人员与正常社交生活背道而驰,“毒友圈”替代朋友圈成为他们的社交圈子和人际网络。由于吸食毒品在吸毒同伙的认知中被正常化,在耳闻目睹的心瘾诱惑和同伴压力的影响下,本已完成社区生理脱毒治疗的戒毒康复人员因毒友相聚对毒品的需求死灰复燃。同伴既能成为吸毒者的帮凶也能成为戒毒者的益友,针对吸毒群聚性的发生特点,应当从同伴关系角度强化对戒毒康复人员不良生活状态的束缚与纠错。

同伴教育在戒毒康复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能够加快戒毒康复人员对健康人际交往圈的反应速率。社区中的戒毒康复人员常常会因曾经的触法行为而自拟为被边缘化的低自尊人群,他们更倾向于消极地觉知并接受来自个别社区成员的排斥反应,因此不愿主动融入社区人际交往。同伴教育则是以戒毒成功、未复吸的人员作为特殊帮扶社会力量,在心理学专业人士的组织下与戒毒康复人员共同加入集体辅导,以互助小组的形式交流防范复吸经验,通过搭建“康复圈”净化“毒友圈”,提升戒毒康复人员戒断的信心,保持操守率, 降低复吸率。

同伴教育能够为特殊群体提供情绪支持,但也要防止“共情伤害”。集体辅导交流难免会回忆起过往的吸毒场景,引发交叉感染复吸、重回毒友圈等潜在风险因素,为了保证治疗效果,社区将同伴教育纳入毒品戒治活动时要强调服务的专业性、对集体辅导加强动态监督。例如,委托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制定考核标准、规定参与公益事业的时限,定期从笔试考核、生理检查、心理测试等不同维度对同伴服务提供者进行考察,对表现优异者给予适当奖励。总之,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既要巩固同伴教育的戒毒成果,更要鼓励戒毒康复人员由求救者向救助者转变。

原创谢玲 胡颖

(作者谢玲系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副教授;胡颖系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硕士研究生)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